白癜风可以植皮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07/5910020.html“国务人·读书事”是国务学院团委学生会学术部于年秋季学期推出的专栏。专栏将邀请国务学院师生分享各自的读书二三事,内容以好书推荐为主,辅以读书经验、方法以及其他书人书事。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专栏便旨在为国务师生创造一个分享、交流的空间,以期实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学术氛围。
专栏采取约稿与投稿的双轨制,我们欢迎每一位“国务人”分享自己的“读书事”,投稿信息请见文末。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来自级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王智灏同学,她将分享自己的读书态度和经验方法。
复旦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级本科生王智灏
QA
学术部
王智灏学姐你好,能请你谈谈你对阅读所持的态度吗?
王智灏
无论是专业书籍还是非专业书籍,我一直秉持的看书态度是,本科阶段各类书都要看一些、了解一些,不要过早过快地把自己定义为某个学派或某类主义,对处于本科阶段的大部分人而言,由于阅历和阅读的关系,其实对自己并非十足地了解,要多留一些机会给不同类型的书,也多留一些选择给自己。所以政治科学的书要读,政治哲学的书也要读,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自由主义的书也要读,专业的书要读,小说散文随笔艺术类的书也要读,就好像人间景色都看一看,才知道自己是更喜欢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又或者才能学会如何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将这些东西兼容起来。当然,有自己感兴趣的点就要深挖下去,这一准则是不变的。概言之,读书既要有包容开放的态度,又要有下苦功的精神。
这次书籍推荐有两点希望大家能多多包涵,第一点是出于自身能力有限,我推荐的书籍,可能会有些杂乱不一;第二点是大多数书放在了宿舍,参考起来有些困难,若出现不准确处,望大家指正。
学术部
能请学姐推荐一些专业学习中你印象深刻的学术著作吗?
王智灏
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目前,我对四个话题比较有兴趣:现代国家、政治文化、近代中国、新制度主义。因此我依次推荐相关的四类书,排名不分先后。
就“现代国家”而言,这也实则是一个相当笼统的主题,从起源、类型、差异化道路、国家与社会、国家认同等太多方面存在分支。本次推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如何产生的经典解释,而其逻辑与书名一致:原始社会中的亲缘关系—核心家庭的形成—财产继承问题与私有制的产生—社会陷入无法自我调节的矛盾—国家的产生。
推荐原因有二。首先,在国家起源方面,本书能够形成与其他学者的对照与比较,引发我们诸多思考,如果不读,在了解国家这一主题的参照系中就缺少了一大块:第一,在比较过程中,你会发现本书是从最宏观角度讲述国家形成,即其不针对现代国家。那么读者可以思考,其他学者如韦伯、拉克曼、曼讲述的现代国家的形成、特点在何种意义上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不同;第二,你会发现对历史本身的叙述是存在差异的,恩格斯从最原始的亲缘开始讲述,而蒂利、斯特雷耶的历史叙述则十分晚近,这受制于其对国家的认识不同,而作为读者可以同时获取两段历史逻辑;第三,我们通过此书,还可以继续比较不同学者对国家自主性的认知,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恩格斯、达尔、斯考切波、拉克曼放在一起品读、思索。其次,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读起来并不枯燥,前半段偏向社会学,后半段极富批判精神与学者激情,我印象中自己便多次受感于书中打破女性依附性、追寻真正“专偶制”的片段。
就“政治文化”而言,可以推荐的也有很多,我推荐《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的原因也较为类似,一是因为两位学者第一次在政治文化研究中引入了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虽然现在看来,其方法较为初级,但对同样是初学者的我们而言,仍然有学习价值;二是因为本书引发了对“公民文化”这一概念的种种争论,也是启发我们思考极好的一个点,当读者了解了阿尔蒙德划分的村民文化、臣民文化、参与者文化与公民文化后,就应该去思索这些概念在对现实抽象概括时候的正确性与偏差出现在何处,同时,进一步思考公民文化究竟是什么、是否会因国家及历史不同出现多样化的公民文化、我们的国人在政治上又有哪些文化特质,这些都是非常有趣而重要的问题。
《家庭、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源》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
东方出版社
就“近代中国”而言,《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是我认为值得一读的两本书。二者都不很厚,但其中讨论的问题都十分有趣。孔飞力先生在《起源》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与政治控制三点为主轴探讨了中国现代国家,而探讨的角度又多涉及中国近代文人的思想,将政治思想、历史事件与社会结构结合起来的写法,其实为我们思考许多近代文人的政治思想时,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框架,也为我们在解读近代中国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而在《寻求富强》一书中,史华慈先生以严复为主体,实际上勾勒出了中国近代一批受到达尔文、斯宾塞影响的知识分子群像,也展现了许多改良派人物的思想底色,本书的出彩之处主要是能够在对严复的研究中,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处,并以人物为载体,对发展、自由、个体与集体等诸多重要话题做出回应。
最后,新制度主义是现行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视角,但其内部又稍显混乱繁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视角,给大家推荐一本工具性比较强的书《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整体而言,彼得斯对新制度主义的归纳较为容易理解,叙述也有条理而清晰,对初步了解新制度主义的各个类别有很好的助益(虽然在新制度主义的分类上有许多不同说法)。通过本书初步了解新制度主义后,可以在阅读文献、书目时思考不同作者所持的观点可能属于何种新制度主义;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也可以考虑新制度主义的解释路径。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孔飞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寻求富强——
严复与西方》
史华慈(BenjaminlSchwartz)
中信出版集团
《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
B.盖伊·彼得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术部
除了专业书籍之外,学姐还有其他推荐的书籍吗?
王智灏
除去专业书籍,我比较喜欢阅读小说和散文、随笔。回忆里,让我有惊艳之感的两本小说是米兰·昆德拉的《不朽》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后者由于过于著名就不再多说了,只谈谈前者。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便是《不朽》,与惯常的小说写作差异不同,作者塑造出多个平行的叙事线——真实的写作世界、故事主人公们的世界、作为譬喻的历史与想象的世界,三条线在主题内核上的连结实则超过了纯粹剧情的连结。读者能够跟随作者在三条线上来回穿梭,但却又不会感到散乱和晕头转向,最终,三个不同的世界共同构筑成为一本书的中心。
除此,昆德拉关于“自我”、关于“存在”的讨论十分动人,书中有许多带有象征意义的描写,比如,说再见的时候要做出抛绣球的手势;客人来的时候要努力展示脾气不佳的暹罗猫;每个人都尽力修饰自己的脸,最终阿涅丝恍惚间在杂志上看到无数相同的脸……这些实则都昭示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我与存在的感知已经达到了极其匮乏的程度,现代人的自我与存在,好像必须躲在某种形象的后面、必须通过伪善,才能获取价值与意义、才能塑造不朽。这种匮乏如此沉重,以至于好像只有通过不断地增加装饰,才能让肉体背后的灵魂显白。就像昆德拉说的“人可以藏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永远消失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离开自己的形象;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形象”。每当在生活中想起这一点,我都会企望,自己能做一个不必躲在许许多多形象背后的人,一个实在的人。
《不朽》
米兰·昆德拉
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版)
随笔散文方面,我比较喜欢史铁生和三毛的作品,在我看来,史铁生的文字能在冰冷的现实中给人以力量,在其中,读者能看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命运时常的不公,却又总是受感于史铁生所传达的对于生命的热情思考,《我与地坛》和《我之舞》两本书都值得一读,在某个需要力量或充满思索的夜晚,可与之为伴。在众多篇目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我与地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双腿刚刚残疾的那段时光里,他常常去地坛,安静地看着地坛与地坛中的人们,观察他们的变换,在这样的观察中,作者也更清晰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体悟了命运的垂怜与锤击,静静品味着“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而三毛的文字特点又不同,她所传达的情感不很激越,而是用多情的眼睛带着读者,看一看平凡中的美丽与细微中的深情。而我觉得把这种感受传达得最贴切的,是《流星雨》一书。这本书实际上是三毛演讲和采访的文字版,里面讲述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如开车时候经过的广告牌、路上遇见的穿着水绿色裙子的女孩、抬头看见的星星、相知相爱的人……而这些就在身边的事经过三毛的讲述,变得熠熠生辉。通过阅读这样一本书,也许读者也能在繁忙的日子里,学习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知周围普通的人物与事物。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流星雨》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学术部
那么,影响你购书的因素有哪些呢?
王智灏
除去兴趣,老师的推荐对我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人总是希望更接近自己所喜爱、所敬佩的人物,而去体会他们读过的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比如陈周旺老师曾推荐尼采入门读物《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当时课程要求读尼采的《论道德的系谱》,其实很多处还是一头雾水,便买来老师推荐的书读一读。而周国平的这本书确实对无基础读者非常友好,读时多次热泪盈眶,读罢感觉忽而拉近了自己与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的距离。这其中对尼采的孤独、生命力、自由意志、历史轮回的观点的分析,最打动人的地方倒不是学术性上的权威,而是能够引人共鸣的力量。
还有一次印象比较深刻的、在老师推荐下购书的经历是大一时候,李辉老师提及“平庸的恶”的内涵,还在课堂上播放了电影《浪潮》帮助我们理解。受此影响,买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因为是庭审记录的报告,读来有些枯燥,不过我觉得比较幸运的是,恰恰因为老师做了基本的介绍和对几部电影的述及,读的时候能一直带着“平庸的恶体现在哪里”的问题去读,收获应该比毫无预设地去读要大。
《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周国平
长江文艺出版社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汉娜·阿伦特
译林出版社
学术部
请问学姐对读书笔记有什么经验总结吗?
王智灏
我个人比较喜欢购买纸质书,所以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就围绕纸质书来谈吧,电子书其实也类似。
清晰的标注:我看书喜欢用不同颜色的中性笔和水彩笔进行标注。
水彩笔的作用在于画出某几页、几段中的关键词、核心词,这样我再去回看的时候,就知道水彩笔标记过的下面几段是讲的同一个话题。
中性笔主要是画出写得比较漂亮或比较重要的句子。同时,如果是经典著作,自己的批注是一种颜色,在看其他大家分析时候加入的批注是另一种颜色。
电子化的记录: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书,或者课业中要写读后感、论文的书,我一般还会额外做一份电子化的记录。记录方法主要是以书本的目录和小标题为框架,将相应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好句、问题都总结进相应的位置,并标注页码帮助查找。这种记录最好不要读完全书再开始整理,一般读上一两章,就总结一两章,否则最后再总结记忆仍然不够清晰。
写小小读后感:看完一本书后,无论它是专业书还是小说,都要尽快写-字的感想,这种感想不用拘束,我一般就直接写在书的最后空白页,写的时候思路也很发散,大概分成几个层次后就匆匆写成,因为总觉得看完书的那一刻感受是最深刻最鲜活的,读后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把自己发现的重要话题和自己对它的想法记录下来。如果是电子书,我也会在word中尽快写下感想,然后生成图片保存到手机里。
详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