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正式名称为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由美国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是一个纪念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美国士兵的国家战争纪念碑。
年4月0日,越战结束。
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敬意。
年4月7日,一名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Scruggs受到影片《猎鹿人》的启发,成立了非盈利性组织“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万美元。
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1月9日,,57人登记参加奖金$0,的设计比赛。
年月1日,总共收到1,41宗设计方案。选拔委员会将设计陈列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的机库,展览面积超过5,英亩。设计的作者匿名,只有数字编号。所有设计经过所有评审委员审查。5月6日,评审委员会选择了第号设计——来自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林璎。
纪念墙壁平面为一个平放的V字形,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在几米高的黑色的大理石碑墙上,刻着五万多个战争中死去的人的姓名。整个碑墙被置于大片草坪中,用绿地衬托碑体。两边低中间高的标高差形成的天然地形使碑文所铭刻的名字从两边向中间不断增多,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林璎的设计没有许多战争纪念碑的传统元素,譬如爱国文字和英雄雕像,旗竿和装饰性雕塑,引起争议。她的亚裔身份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在年纪念碑揭幕仪式甚至都没提到她的名字。
林璎,美籍华裔女建筑师。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 ”。
年10月5日,生于俄亥俄州阿森斯。父亲林桓是林徽因的异母弟弟,曾任俄亥俄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母亲曾任俄亥俄大学语文学教授。
小时候就展现出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
中学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学习,期间利用假期到欧洲自费考察公墓,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
年,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在众多设计师的1,41件作品中获得 名。但由于她是华裔,加之获奖时年仅1岁,她的设计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他们认为应该强化越战士兵的形象,因此美国美术委员会因此不得不重新组织评审团,但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 名。
她的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几乎所有的建筑与艺术评论家都同意,她创造了 的纪念碑设计风格,为纪念碑的设计立下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商标,她的「越战纪念碑」已成为艺术史上不朽的标志。
年,获学士学位。
4年,获得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和总统设计奖。
6年,获硕士学位。
7年,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
9年,受南方贫穷法律救援中心的邀请,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麦里——马丁·路德·金发起民权运动的地方,设计了公民权利纪念碑,泉水如泪般从一个倾斜的圆盘洒落。
年,反映其事迹成就的纪录片《林马娅:坚定清晰的洞见》问世,获得第67届奥斯卡 纪录长片奖。
年,入选美国《亚裔杂志》评选出过去十年美国 影响力的百名亚裔人士。
年,出版自传《疆界》。
00年5月0日,出任耶鲁大学校董。
00年月,加入由华人在美各界精英组成的“百人会”。
年4月17日,获美国百人会年会奖;7月14日,和希拉里·克林顿等一同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10月5日,她设计的尔湾加大艺术广场在洛杉矶落成;同年,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奖。
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年,获总统自由奖章。
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有耶鲁大学的“妇女桌”、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
林璎也是纪念碑设计筛选委员会的成员。
威廉·霍加斯(WilliamHogarth),英国画家、版画家、讽刺画家和欧洲连环漫画的先驱。他的作品经常讽刺和嘲笑当时的政治和风俗,后来这种风格被称为“霍加斯风格”。
15岁时,拜雕版家埃利斯·甘波为师,学习刻版印刷简单的图片。他很喜欢大都会的街道生活和伦敦的市集,经常画一些他见到的人自娱自乐。
年,以铜版画家身份独立开业。
年,创作 件版画作品《化妆舞会与歌剧》。年,创作 幅油画作品——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乞丐的歌剧》。
年前后,创造了一种把许多肖像集中于一幅画中的谈天画,着重人物心理刻画,极富戏剧性,代表作《征服墨西哥》(又名《印度皇帝》)、《乞丐歌剧之一场景》。还画了许多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连续性组画,如《妓女生涯》、《浪子生涯》、《文明结婚》等,色调新颖,技巧娴熟,均被复制成版画广为流传。
组画《浪子生涯》描述汤姆·雷克韦尔的堕落,引起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反感。他们认为,把富贵子弟继承财产象征为寻求污秽的开始和人生痛苦的寓意,是对他们这个阶层人物的道德污蔑。有的骂他是个道德家,不是画家。这也证明作为讽刺画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对社会是有很强的冲击力的。
他的油画作品笔触粗阔,色彩富于表现力,最能显示其才能的是《卖虾女郎》和《洛瓦特爵士》。
8年后,重要作品有《啤酒街》、《杜松子酒巷》、《四个残酷的舞台》等。
年,发表《美的分析》,是欧洲美学史上 篇建立于形式分析基础上的论著,对以后的绘画发展有一定影响。
年10月6日,逝于伦敦。
霍加斯的创作题材都取自现实生活,他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极敏锐的观察和理解,具有画家的眼和手以及小说家的头脑,他还利用艺术对大众进行道德教育。由于他的尖锐讽刺画揭露了英国贵族上流社会的丑恶腐朽,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
张乐平,中国漫画家,“三毛之父”。
父亲是位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他最早的美术启蒙者。19年,在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生平 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当时的军阀曹锟贿选,在当地名噪一时。年,因家境贫因,小学没完成便离家到上海做学徒。
年,在亲戚资助下进入学校,接受过一段时期正规的美术教育。
年,开始向上海各报纸投稿。
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逐渐成为上海漫画界较有影响的一员。
年,创造了三毛,最初主要目标是要通过孩子们的眼传递抗日战争为中国带来的祸害,尤其是孤儿。
年,抗战爆发,加入“抗战漫画宣传队”,任副领队,带队辗转苏、鄂、湘、徽、浙、赣、闽、粤、桂等地,沿途以绘画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
0年,在上饶战区担任漫画宣传队队长,并出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
1年,在金华参加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在东南地区一带坚持漫画宣传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5年,从广东返回上海,开始新的漫画创作生涯。
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接着另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激起社会强烈反响。
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举办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作及各种水彩、素描、写生画,来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5月9日,与刘开渠、杨可扬、(郑)野夫、庞薰琹、朱宣咸、温肇桐、陈烟桥、邵克萍、赵延年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
0年,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以后长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期间,除创作单幅漫画外,系列漫画计有:《二娃子》、《萌萌与菲菲》、《百喻经新释》、《胡大生活漫记》、《父子春秋》、《我们的故事》、《好孩子》、《宝宝唱奇迹》、《小咪画传》、《小萝卜头》等。三毛系列漫画计有:《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新事》、《三毛迎解放》等。在《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刊物上长期为儿童作画,并经常深入学校及少年宫等儿童活动场所辅导小朋友。除了画漫画,他的年画、插图、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他的年画曾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被迫搁笔。
文革后期,从《解放日报》社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
7年6月1日,以系列漫画《三毛学雷锋》形象复出。以后,又创作了《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系列连环漫画。
年,患严重帕金森氏症,创作遇到极大困难。
5年,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樟树奖”,任《漫画世界》主编。
6年,创作 一套连环漫画《人到老年》。
1年4月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一幅漫画作品“猫哺鼠”;同年冬,将《三毛从军记》原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
年9月7日下午6时,医院病逝。
胡德夫,台湾卑南族、排湾族血统的音乐家,台湾民歌运动、原住民运动的先驱之一。
11岁时,到教会学校淡江中学读书,之前一直呆在台东大武山的部落里。为了唱歌,参加了唱诗班。受校长照顾,得以在学校琴房练习钢琴。还有一位教灵歌的加拿大老师给了他很多音乐资料听。
年,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爱上英国民谣和西洋音乐。
0年,因父亲要动手术,急需手术费,无奈辍学赚钱。在歌手万沙浪的乐队里为万沙浪弹电子琴合音。
万沙浪成名后,不继续弹唱,乐队正式解散。之后在哥伦比亚驻台机构的咖啡厅演唱西洋歌曲,并逐渐有所名气。
期间,认识李双泽,劝他少唱英文歌,多唱卑南族自己的歌。此建议使他对音乐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李双泽的鼓励下,开始尝试创作,《牛背上的孩子》(4)、《枫叶》(7)等民歌应运而生。他和李双泽、杨弦等人在台湾掀起一股本土音乐创作热潮,深远影响了台湾乃至整个华语乐坛,这场运动后被称为“民歌运动”,奠定了后来台湾流行音乐的基础。
4年,在国际学社举行作品演唱会, 次唱了自己家乡的歌曲《美丽的稻穗》,成为台湾 个举行个人作品演唱会的歌手。也是在那次演唱会上,杨弦 次发表了他谱写的余光中的诗《乡愁四韵》。
年6月6日,与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了现代民歌演唱会,随后出版了一张《中国现代民歌集》的唱片,成为“校园民歌”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在他们的影响下,台湾出现了叶佳修、梁弘志、侯德健、施孝荣等大批音乐人,正式进入流行音乐时代。
7年9月,李双泽还未录完《美丽岛》就因救人在淡江溺水身亡。他和民歌运动歌手杨祖珺连夜录下这首歌曲,在李双泽的告别式上播放。不久,“美丽岛事件”爆发,这首歌被当局认定是“ ”歌曲,从此遭禁,他和杨祖珺也成为“问题歌手”,遭到封杀。
7年,参与杨祖珺发起的“关怀台湾雏妓”社会活动,为被卖到城市当雏妓的原住民女孩募捐。
年,担任党外编联会少数民族委员会召集人。
年,开始以原住民身份介入党外运动团体,利用党外杂志和各种演出演讲的机会,向社会告知原住民的处境。
4年,海山煤矿爆炸,亲身参与救援,因看到死去的矿工,受了很大刺激,创作歌曲《为什么》,质问政府和主流社会对原住民的压迫,并彻底走上“原运”道路。同年底,参与创立台湾 个诉求原住民人权的团体“台湾原住民权利促进会”(简称“原权会”),任一、二届会长。相继推动了“正名运动”,“还我土地”、争取原住民立法委席位等运动,要求更改“山地同胞”的用法,恢复传统人名、部落地方命名等。因此,他成为当局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zz/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