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
记武汉市第四中学
著名校友
著名外交家
孙必干
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的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孙必干《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颁奖词
孙必干
年出生,湖北武汉人。
年至年毕业于武汉市第四中学。
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至年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留学,回国后入外交部。
年至年,孙必干先后出任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伊拉克大使、驻伊朗大使。
年6月,在美军结束对伊拉克为期40多天的军事打击后,退休的孙必干在花甲之年临危受命,在6名武警的保护下,带领6名工作人员赴伊拉克巴格达完成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工作。
年,孙必干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年4月,孙必干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年卸任。
孙必干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带着保镖上任的外交官。由于伊拉克的险恶环境,孙必干带领复馆小组在枪炮声中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并在25小时内成功营救出了被武装分子绑架的七名中国人质。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孙必干
写给母校的回忆录
我于年至年就读于武汉四中高中部。光阴荏苒,离开母校不觉已近50年。时光流逝何其匆也。
我的母校是英国基督教会伦敦教区于年创办的,前后跨越三个世纪。斗转星移,历经沧桑,三易其名,始称博学书院,又名博学中学,解放后始定名武汉市第四中学至今。建校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母校为国家、高校培养输送了成千上万合格、优秀人材,享誉中南和教育、学界。凡是就读,或从武汉四中毕业的学生,都会为自己的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都会在各自的学习、工作中勤奋努力,为母校争光添彩。
我来自武汉郊区汉阳农村,武汉四中读高中。一年级,我担任本校初一(1)班少先队辅导员,高二以后,任我班,即本年级4班团支部书记。年3月,在武汉四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我的两位尊敬的师长江良骏和李淼龄。同年高中毕业,以留苏预备生名义到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留苏预备部报到。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我们很快就被通知不能留苏,于是留北外,先后学习英语、阿拉伯语。年,赴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留学进修。67年回国,入外交部。年底退休至今。
虽然离开母校这么多年,但武汉四中一直在我心中。值此母校周年校庆之际,本想写点关于母校的纪念文章,但由于光阴的流逝,我对久远的往事和对母校的记忆却又变得十分模糊。仅留下些许挥之不去的印象。
一武汉四中始终坚持“勤朴博学”的校训。
解放后,母校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未偏废。
不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勤朴博学都会成为其办学的宗旨和目标。而我国的教育方针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所需合格人材。较之校训,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勤朴博学的校训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不但不矛盾,而且还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故四中毕业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社会尽心效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二
武汉四中有一个很强的领导班子。
我在校期间,先后有好几位党支部书记和校长主持校务,他们多来自武汉名校,记得市教育局领导刘建勋副局长还一度来校直接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四中有一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业务精良,师德亦高尚。他们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多年如一日,在那里教书育人,“传道、受业、解惑”,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们逐步对班级、学校有了荣誉感,进而对社会、国家有了责任感。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武汉四中对我们的教益。
高中三年,有两位老师先后当我们的班主任,一位是语文老师李霜枝,另一位是政治老师贺锡祉,他们都是很好的业务课教员,除完成本职教课任务外,还经常利用业余、休息时间与我们商量班上的各种事务,但他们从不指手划脚,而是启发我们应当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些对我们工作、组织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我们班也成为一个有亲和力的班集体。
我们当时的物理、俄语、化学老师均很称职,尤其是物理老师李永铮,更是“师名满天下”。
三
武汉四中非常注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教育。
一是我们的国家当时本来就不富裕,二是我校的同学多来自郊区、农村,就是武汉城市的同学,也多来自中、下层,加之学校的提倡和引导,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蔚然成风,并成为四中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年,学校组织我们参加建设丹江口水库义务劳动,该水库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淅川丹江口市,是集防洪、发电、灌溉、养殖于一体的,南水北调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我们当然是做一些挑泥、送土的简单劳动,但时值隆冬,我们身穿棉袄棉裤,但下面却是赤脚,一脚踏进还带冰渣的泥地,真是钻心刺骨地透寒。
但我们作为高中生,能有机会参加如此重大项目的劳动,还是倍感自豪。也是58、59年,全国掀起全党、全民大办钢铁运动,武汉四中也是积极响应,校领导亲自参与,并一线指挥,还请来了专家,学校小操场上很快建立起6座小高炉,一字排开,一旦开炼,6座炉火熊熊燃烧,蔚为壮观。分给我们的任务是运矿石、找废铁。我们一群人来到汉水对面的磨山,漫山遍野找矿,然后是手提肩扛运到学校小高炉前。记得当时不论是走路,还是回家,所到之处都不忘找废铁,当时真的砸了家里的一口破旧铁锅背回学校。
上述劳动虽不免打上时代的铬印,“大办”成果如何,是否炼出钢铁,炼出多少,不得而知。
但对我们高中生来说,不仅磨练了我们的毅力,还得到了艰苦劳动的锻炼。这些是受益终身的。
四
武汉四中是体育强校、体育名校。
首先是她的设施,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据说草皮还是从英国运来的。还有小操场、篮球场、田径训练场等。
二是体育教师强,万老师是国家一级足球裁判,全国、甚至国际足球赛事常能看到他的身影。王老师带的武汉四中手球队一度代表湖北队出赛。年纪最轻的陈震老师上体育课颇具特色,他能与同学“玩”在一起,与同学们亦师亦友,称兄道弟。
第三,当年湖北、武汉的运动会,四中还是榜上有名的,还产生了全国百米冠军李必华。湖北、甚至国家足球队都有四中出去的。
当然,武汉四中也有放体育“卫星”的记录,短期突击,实现全校体育“一片红”。有位同学跑步不行,影响了学校的成绩,于是大家架着他跑完全程,终于达标。
今日武汉四中因为优秀的校友们而骄傲,明日武汉四中同样也会因为正在四中校园奋斗的你们而骄傲!加油,拼搏的四中学子们!
END
运营支持:家长一百新媒体团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tealabo.com/sbjj/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