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毛”,可谓家喻户晓,这个由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漫画形象,深得几代读者喜爱,张乐平因而被誉为“三毛之父”。张乐平是如何成为“三毛之父”的?他在桂林的时候又究竟经历了什么?
张乐平,原名张昇,男,漫画家,年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其漫画以政治讽刺见长。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
张乐平在桂林
抗战爆发后,张乐平与叶浅予等人组织救亡漫画宣传队,辗转全国各地。年,漫画队在桂林兵分两路,张乐平担任桂林奔赴前线的队长。
↑桂林街头漫画宣传栏
张乐平先生是当时在中国坚持战斗岗位最久、辗转各省各地最多的漫画家。在郭沫若的领导下,这支漫画宣传队辗转苏、鄂、皖、浙、赣、湘、桂等地,沿途以布画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
漫画宣传队在桂林分成两队,其中奔赴战地的队伍由张乐平带领。
↑大家踏着破烂的街道进入到处瓦砾的桂林
这期间,张乐平经历了很多,他在桂林曾经亲眼见到炸弹把身边的朋友炸死。
↑残垣断壁的桂林(今解放桥处)
同时,张乐平也在桂林看到了很多战争孤儿,这些都更坚定了他以一种平民视角来画画。
↑这位难民,携带着她的全部家当,重返桂林这座城市
↑桂林街头标语
这八年,张乐平辗转武汉、长沙、桂林、上饶等地,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坚定了他以一种平民视角来画画。这对张乐平来说是一个洗礼,他看到的东西和抗战前就很不一样了。
“我已白发苍苍,他永远少时模样!”在为“三毛”祝寿的文字中,张乐平的四子张慰军这样写道。他说,兄弟姐妹们儿时外号都叫“三毛”,因为父亲是“三毛之父”;如今父亲已去世多年,三毛的故事仍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音乐剧、木偶戏中一再演绎。
“三毛”为何是经典?张慰军的回答很简单:接地气。“他不像一个虚构的人物,而像你在弄堂里、大街上见到的那个孩子。
不论是从军、流浪,还是迎解放、学科学,都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张慰军说,“它讽刺的社会现象,有些到今天仍然存在,比如三毛做好事被冤枉,现在也有‘扶老人反被讹’的现象。”
那么,是什么契机使“三毛”从普通人家的天真顽童变成流浪孤儿?《流浪记》为何难被超越?
“三毛之父”为何偏爱《从军记》?当饥饿、战争不再是时代的主题,“三毛”作为本土文化形象的经典又该向何处去?
张乐平儿子张慰军
+
+
年7月28日,张乐平先生创作的第一幅三毛漫画在上海《图画晨报》上刊登,这个“光光头上三根毛,圆圆鼻子往上翘”的儿童形象从此成为几代人的成长记忆。张乐平作品中的平民视角和底层关怀,与他清苦的童年不无关系。但张乐平之子张慰军认为,抗战八年的颠沛流离,才是父亲创作走向成熟的关键。
+
+
三毛曾是有家庭的“熊孩子”
记者:7月28日这个“生日”和张乐平先生自己回忆的情况有出入。最早的三毛作品诞生于何时何地,是怎么确定的?
张慰军:我父亲回忆,他在年春夏之交创作了最早的三毛漫画,刊登于上海的《小晨报》。但10年前我们家人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查阅民国报刊,确定最早的三毛应该是年7月28日刊登在《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和回忆情况不一样。
其实我父亲是个很仔细的人,发表过的作品都一一剪下,贴在本子上保存好。但年抗战爆发后他随漫画宣传队去了前线,就把作品寄放在一个朋友家,等到八年战争结束,朋友找不到了,东西就更无踪影。另外他非常高产,三毛只是作品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今天找到的大约也只有他作品的十分之一。所以他自己也说不清最早的三毛漫画创作于何时。7月28日其实是我们后来确定的“生日”。
记者:最初的“三毛”和我们今天熟悉的形象不太一样,有原型吗?
张慰军:早期的三毛形象不是孤儿,也没有流浪或从军。他就是个普通弄堂人家的小孩,有父母,生活还有点小资产阶级情调,调皮、喜欢恶作剧。比如他讽刺溥仪的满洲国。年创作的《三毛外传》也延续了这种风格。
这个形象没有明确的原型,但后来家喻户晓的《三毛流浪记》有我父亲做学徒时候的影子,《三毛从军记》也有他参加抗战的感受在里面。
“是他顽皮”,早期三毛作品(年—年)。这时的“三毛”穿戴整齐,生活还有点“小资情调”。
《三毛从军记》曾被尘封30年,取材于抗战经历
记者:抗战期间张乐平先生没有继续画三毛,直到年回到上海,创作了著名的《三毛从军记》(以下简称《从军记》)。抗战这八年的经历对他后来的作品有什么影响?
张慰军:我觉得抗战是他创作生涯最大的转折。那八年我父亲一直在前线宣传抗日,甚至宣传队因种种原因星散后,他仍在孤军作战,是坚持战斗岗位最久的一个。他辗转武汉、长沙、桂林、上饶等地,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坚定了他以一种平民视角来画画。这对他是一个洗礼,他看到的东西和抗战前就很不一样了。
他在前线画过不少士兵速写,创作时事漫画作品,曾经组织三十多位画家在武昌的黄鹤楼头绘制题为《抗战到底》的巨型抗日壁画,日本人都感到震惊。现在留存下来的壁画照片就是日本人拍的。
“征兵”,《三毛从军记》,连载于《申报》。
原版《从军记》第一幅图画的是三毛看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标语去参军,但因为年纪太小,人家不收,他就踩了高跷、化了妆,通过了。早期大陆和海外联系不顺畅,但三毛在国外遇到作家姚雪垠的时候告诉他,她的笔名就是来自《三毛流浪记》。
作家三毛和张乐平合影
电影《三毛从军记》()
《流浪记》中三毛身世骤变
记者:三毛的众多形象中,最广为人知的还是那个孤苦伶仃的流浪儿,主要归功于年的《流浪记》。当时为什么把他的身世改成孤儿?
张慰军:早期三毛漫画和《三毛外传》创作于年到年间,这时期他就是一个弄堂里的小孩,有家庭。《从军记》也没有特别交代。直到年初,我父亲目睹两个流浪儿童死去,才有了创作《流浪记》的想法。
那时他住在亲戚家的阁楼上,晚上从报社回来看到弄堂里有三个小孩围着火堆取暖,觉得很可怜。他当时正好也有三个孩子,是我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当晚他就没睡好,早上起来一看,三个小孩死了两个,尸体就停在弄堂口。这件事他感触很深。
《三毛流浪记》开篇一组画叫“孤苦伶仃”,寥寥几笔就把三毛的身世交代了,就是孤儿。好多人看了第一幅就开始流眼泪。
“孤苦伶仃”。《三毛流浪记》连载于年6月15日至年4月4日的上海《大公报》。
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作者)说,他每天早晨上班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大公报》,看看三毛怎么样了。
年连环画版《三毛流浪记》
年电影开拍,扮演三毛的王龙基先生只有9岁,而上海的明星大腕几乎全部出动,上官云珠、赵丹、黄宗英他们都自发来帮忙,不仅不要报酬,还自己带着衣服、化好妆,去演配角,可见三毛的号召力。和电影上映差不多同步的是,宋庆龄在儿童节当天(年4月4日)举办了一个“三毛原作展览会”,就在南京路大新公司(今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为流浪儿童募捐,也有很大影响。
电影《三毛流浪记》()
记者:建国后有一段时间我们只能看到《三毛流浪记》的选集,年出版的《三毛流浪记全集》仍是残缺本。年以后有了足本《三毛流浪记》,其中哪些内容是选集中没有的?
张慰军:完整版在年代就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过。此前出的选集提炼了主要的故事线索,突出三毛在旧社会的“苦”,有些趣味性的内容没选。
比如,《流浪记》里三毛是从农村来的,对城里的新鲜事物很好奇。有一幅画描绘他看摩登女郎穿高跟鞋,以为人家的脚跟也长着一块肉,直到她摔了一跤,鞋子掉了,三毛才恍然大悟:她的脚“也是平的”。
“也是平的”,《三毛流浪记》
张慰军:“文革”期间,我父亲受到冲击,基本上就很少再创作。造反派当着他的面把画撕了,我记得他回家后从包里拿出破碎的手稿,流了眼泪。
图文来源:网络、澎湃新闻、百度百科、山东商报
综合整理:桂林老杆子(如有版权纠纷,请联系我们)
桂林老杆子带你了解桂林!
点击标题可查看
桂林话消失的好处有哪些?
对不起,我可能是个假的桂林人
半夜12点一个人爬尧山是什么体验?
桂林人最容易念错的十处地名
在桂林上大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太阳那么晒,怎样在桂林撩妹仔?
投胎成为桂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给你20元在桂林玩一天,你怎么安排?
怎样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桂林人?
传承桂林话,发扬桂林本土文化特色,彰显地域文化魅力!
辽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白癜风那里好一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xilanhaigouz.com/sbzz/1728.html